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突破9000億元,已躍升為除美國外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22000億元(約3200億美元),或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醫療器械市場。
目前,國內慢性病患者基數較大,診所和醫院的建設也在逐步推進,公眾的健康意識在經過新冠的洗禮后有一個較大的提升,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這些因素助推著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的持續增長。
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仍是主流趨勢
隨著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的不斷發展,本土企業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多,過去10年間,國產品牌在高端醫用耗材細分市場的份額逐漸增加,已經從約20%增長至約30%。
近幾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中國本土醫療器械企業逐漸被全球市場所接受和認可,一些中低端的醫療器械其實已經被國產產品所替代,如部分植入性耗材、監護儀、體外診斷領域的生化診斷等已經基本實現了進口替代。
在后疫情時代,全球都在加強公共衛生建設,也為國內醫療器械產品走向海外提供了發展機遇,醫療器械行業的國產替代和國際化進程將持續加速。
未來,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仍將是行業的主流趨勢,政策也一直在支持中高端醫療器械的進口替代,多重因素的疊加將推動中國本土企業的持續技術創新。
國產替代優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過去一年中,備受資本青睞的醫療器械企業通常具有以下共性:具有實實在在的臨床價值;可以取代高科技壁壘的進口產品;具備醫工結合方向的真正創新。
要實現這些條件,企業需要具備的核心競爭力除了“產業鏈完整”、“渠道能力強”以外,最重要的必然是“科技創新”。
醫療器械賽道已經進入下半場,需要依托更硬核的科技支撐。創新也不僅僅是應用層面的創新,還需要延伸到基礎研究的創新,這樣一來前沿技術的落地會更加明確,研發出的產品將具有更高的技術壁壘。所以,對企業團隊的要求也會更高,除了專業能力外,也必須具備商業落地能力和市場轉化能力。
從技術角度來看,醫療器械容易與其他行業進行交叉融合,例如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材料、機械等。器械的微創化、介入化、智能化和數字化,本質上都離不開其他行業底層技術的更新迭代,當這些技術與醫生和患者的臨床需求相結合時,就可以開辟出新的細分賽道。
從國產替代角度來看,替代的不僅限于終端產品,上游的零部件和材料也是投資機會。醫療器械的低端市場已經占據了很高的市場份額,未來的機會可能更多地體現在高端市場。然而,醫療器械從中端到高端的發展歷程可能會比較艱難,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頂尖人才做真正的創新,并且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才能產生效果。
而且,“集采”是所有醫療器械企業無法回避的一道“龍門”!盡管創新無法正面抵御集采的風暴,但創新可以確保企業不斷研發出新的產品。有了創新產品,企業才能在集采的沖擊中保持戰略定力,讓產品創新的步伐超越集采殺價的節奏!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