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上市公司宣布:
加速非醫業務的剝離
據“界面有連云”報道,2024年3月4日,光正眼科(002524.SZ)發布了一則消息稱,光正眼科于近日接受了機構調研,董事會秘書參與接待,并回答了調研機構提出的問題。
在調研回復中,光正眼科表示:2022年,公司眼科收入占比已達73%左右,2023年,眼科業務同比增速顯著提升,規模提高,占營收的比重進一步提升。2024年,公司將盡可能加速非醫業務的剝離,目相關事項在推進中,但暫未達到可披露標準,達到后將在法定信息披露渠道進行信息披露。
這一應答,基本上擺明了光正眼科“剝離原有主業,進一步聚焦醫療業務”的決心。
據了解,目前已經在A股上市的光正眼科,前身為新疆光正鋼結構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股票名稱曾為光正鋼構、光正集團,于2010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
在收購新視界眼科100%的股權后,2020年9月,公司再次更名,也就是如今的光正眼科。
近年來,光正眼科不斷剝離舊有業務,同時又頻繁通過收購、參股、出資設立多家眼科醫院,加速聚焦眼科業務。
調研中,光正眼科表示,2023年,公司進一步深化了長三角市場布局:崇明島上唯一一家專業眼科醫院新視界瞳亮眼科醫院正式開業,明悅、明澈眼科等門診也相繼開業。
此外,公司還在持續推進病結構轉型,收購新視界前,新視界屈視光收入僅占比僅30%左右,收購后,公司推動業務結構調整,從白內障獨大,轉變為“以白內障和眼底病為基礎,大力發展屈視光消費眼科”的思路,近兩年來,屈視光收入占比已經提高到了50%左右。
未來,光正眼科將堅持以白內障眼底病為基礎、以屈視光為龍頭,以眼表眼整形為突破方向的病種戰略。順應患者對視覺質量和生活質量要求提高的趨勢,重點推廣飛秒白內障、屈光性白內障(高端晶體轉化)等高端晶體與術式,從單純的復明性白內障手術轉型升級至高端的屈光性白內障手術。
至于醫院收購方面,光正眼科表示會考慮體外參股或孵化醫院的培育,預計將北京美爾旗下的5家醫院,在達到上市對規范性和盈利能力要求后,逐步注入上市公司體內。對于其他重點城市,公司會綜合考慮自建/收購兩種方式下的成本與效益情況,視情況選擇具體布局方式。
由此看來,光正眼科不僅確定了剝離非醫療業務的方向,對“大力發展屈視光消費眼科”也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規劃。
由于絕大部分公立醫院對視光業務不夠重視,民營眼科正好可以填補這塊需求,形成差異化優勢,這兩年,屈光、視光等消費屬性更強的業務,也算是站到醫療創投的風口處。在眼科醫療市場回暖期,成為各家醫院工資打造的重點。
在2022年IPO時,華廈眼科和何氏眼科均募資約2.3億元,分別用于區域視光中心建設項目、何氏眼科新設視光中心項目。何氏眼科表示,公司視光中心建設布局以遼寧省內及省外圍繞以北京、成渝地區、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為主,今年計劃建設30家。普瑞眼科同樣表示將依托總部兒童眼病與視光事業部,把視光業務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光正眼科的聚焦與轉型,或許還要面對不少競爭壓力。
全力聚焦民營醫療
多家企業剝離原有業務
隨著國家鼓勵社會辦醫政策的密集出臺,不只是光正眼科,近幾年來不少從事地產、零售業務的企業,正在剝離原有產業,選擇全面入局醫療健康。
■據悉,2015年,上市房企宜華地產開始向醫療健康行業轉型,并將上市公司的名稱從“宜華地產”改為“宜華健康”。2016年,宜華健康通過出售資產和轉讓子公司股權等方式徹底剝離了地產業務,從一個地產商轉型成為一個醫療大健康企業。此后宜華健康買下江陰百意中醫醫院、昆山長海醫院、杭州養和醫院、杭州慈養老年醫院等多家醫院。
■2021年5月,上市公司江蘇澳洋健康公布重大資產出售預案,披露澳洋健康擬17.4億出售化學纖維業務,全面轉型醫療健康業務。據了解,澳洋健康的前身為澳洋科技,主營業務為粘膠短纖的生產銷售。在宣布剝離化纖業務之前,澳洋健康已形成了以澳洋醫院為總院,港城康復醫院、澳洋護理院、健管公司、澳洋醫院三興分院、澳洋順康醫院為聯動的布局,總床位超2000張。
■2021年6月與10月,A股上市公司“永和智控”連續兩次發布關于重大資產重組暨關聯交易事項的進展公告,宣布退出流體智控業務,聚焦業務于醫療健康產業,預計將不低于4.3億元的交易資金,全部投入醫療產業。此前,永和智控已經收購了達州醫科腫瘤醫院和昆明醫科腫瘤醫院,還參股了西安醫科腫瘤醫院,新設重慶華普腫瘤醫院。
資本市場對于民營醫療賽道的青睞程度可見一斑。
也有企業選擇退出
跨界辦醫注意這幾項考驗
不過另一方面,也出現了“跨界”企業“水土不服”,放棄醫療產業,回歸原有產業的案例。
■2021年年初,上市公司常寶股份將持有的山東瑞高100%股權、什邡二院100%股權、洋河醫院90%股權出售,相關公告給出的理由是“根據公司戰略發展需要,為進一步有效整合資源,優化資產結構,繼續推進落實前期擬退出醫療服務行業相關事項”。
■更早之前的案例,2014年,人福醫藥宣布公司未來3-5年將布局約20家醫院。4年之后,也就是2018年開始,人福醫藥先后出售其所持有的相關醫院股權,并宣布逐步退出醫療服務細分領域。這也是藥企嘗試通過收購醫院延長產業鏈,剝離醫院業務的一個典型。
有北京市政協委員表示:“醫療行業有門檻高、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以及管理難度大等特點,一些資本進來發展一兩年后會發現與自身性質不匹配,在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下,部分資本選擇退出不是個壞事,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資本開始回歸理性,總體上有利于民營醫療機構健康有序發展。“
而對于希望繼續耕耘醫療行業的跨界企業來說。“民營院長俱樂部”認為,大家還可以關注這幾個問題:
一是保持投資理性,把握自身定位。在跨界之前,應當全面考察對接市場調性,看看當地居民最需要什么樣的醫療服務,把握住居民需求痛點,選擇發展能與當地公立醫院差異化發展的潛力項目,避免與大醫院直接競爭。
二是上市公司可以充分發揮資金流動性,持續性為跨界辦醫公司補充血液。很多醫院辦不下去,和背后資金供給不足也有很大關系。
三是建立專業的醫療團隊及管理團隊,注重人才引進、培養與管理,不要讓“外行管死內行”。現在很多醫院都分業務院長和行政院長,行政院長主要負責醫院的整體行政事務,包括日常運營、員工管理、預算規劃以及與其他醫療機構的溝通協調等;業務院長則負責醫院的業務方面,包括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學術研究和科室管理等,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才更有利于醫院可持續發展。
(文章來源于HC3i數字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