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A久違的IPO火爆現象,重現江湖。
4月10日,ADC明星藥企映恩生物完成招股。據氨基君了解,結果堪稱火爆,映恩生物完成超募,最終募資額超過2億美元。這也意味著,映恩生物創造了2022年以來18A章節港股上市的多個"第一":
· 創近4年融資規模總額第一記錄。
· 投后估值較IPO前最后一輪融資估值增幅超3倍,是歷史上估值step-up最大的18A。
· 國際配售逾14倍,為2022年以來第一。
· 基石投資者多達15名,且多為國際大長線和國內大公募。
這樣的結果,對于18A來說并不容易。自2021年行情轉冷之后,港股市場融資難度加大,18A企業首當其沖。不僅成功上市數量大幅下滑,而且成功者要么流血上市,要么募資額極低,甚至基石投資者都是靠關系"東拼西湊"。
然而,在4月8日關稅影響下,盡管很多人認為映恩生物面臨煉獄難度,但其依然備受機構認可,顯得難能可貴。
這或許也意味著,隨著二級市場的持續回暖,優質創新藥企港股IPO的機會已經來了。
/ 01 / 近4年18A章節唯一的現象級IPO
對比過去4年18A企業IPO結果,映恩生物此次打新戰績堪稱"現象級"表現。
首先來看總規模方面。目前,根據投行信息,募資總額為2.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5.4億元。這意味著,映恩生物刷新2022年以來18A融資額新紀錄,而且遠超均值。
2021年年中,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國內創新藥企二級市場走上下坡路,IPO也徹底進入冰封期,募資金額大滑坡。2022年至今成功上市的21家18A企業,募資中位數只有3.73億元,甚至有多家企業低于2億元,而超過10億元的只有1家。2025年,IPO情緒并未回暖,率先登場的2家企業,募資額均未超過8億元。由此,足以看到市場對于映恩生物的追逐。
認購倍數,佐證了市場對于映恩生物的認可。基于公開信息來看,網上發行認購倍數100+,最終機構簿記超額認購逾14倍,同樣是一個超現象級數字。從2022年以來的18A企業IPO來看,不管是網上發行認購倍數還是國際認購倍數均不高。其中,國際認購倍數均未超過2倍,中位數為1.26倍,甚至有企業出現不足1倍的情況。國際認購面向專業投資者,由此看到專業投資者對于這家新股的認可。
另外還有兩個維度,可以看到映恩生物IPO的備受矚目。
第一,映恩生物IPO投后估值為11億美元,較IPO前最后一輪融資估值增幅達到307%(統計范圍為募資規模超過5000萬美元的IPO項目)。
這并不容易,過去2年,18A主要是"流血上市",也就是估值較一級市場有所折扣,部分企業甚至以低于C輪、B輪價格融資。而映恩生物高倍數的認購,卻是建立在估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進一步凸顯了火爆程度。
第二,吸引15家國際頂級長線基金及國內頭部公募作為基石投資者參與。根據公開資料,包括明星藥企、公募基金,具體為BioNTech SE、LAV Star、Lake Bleu Prime及Lake Bleu Innovation、TruMed、富國香港、富國基金、易方達基金管理、易方達香港、匯添富基金、盤京基金、MY Asian、EMHCP及WWHCP、及蘇州蘇創。
這更不容易。基石投資者,在IPO前期推介階段就需要簽訂認購協議,承諾以最終確定的IPO價格(無論高低)認購約定數量的股份,并接受6-12個月的鎖定期限制。基石投資者愿意鎖定資金并承擔價格不確定性,作用是向市場傳遞了強有力的信心信號。但在行情較冷的時候,18A上市陷入"基石慌",甚至部分企業是大股東關聯方作為參與主體出現。而映恩生物,則截然相反。
更重要的是,映恩生物的招股周期,剛好處于關稅風波導致的港股的至暗時刻。這也更凸顯了,映恩生物此次IPO的火爆。
/ 02 / 內因與外因共振
映恩生物以遠超預期的表現登場,得益于外因和內因。
外因指的是,在多重有利因素下,醫療板塊上演了一場史詩級的估值修復大戲,18A板塊更是開啟了狂飆模式,今年股價漲幅翻倍者不在少數。從邏輯上來看,二級市場的火熱必然會傳導至IPO,甚至是一級市場。
這也是映恩生物此次IPO火爆值得市場關注的原因。這或許意味著,IPO真正的重啟信號已經出現。
當然,不是誰都能抓住這一紅利,可能只有優質企業。映恩生物此次火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內因":其本身質地足夠出色。
映恩生物是國內ADC領域最具實力的藥企之一。
ADC企業看平臺。平臺越先進,ADC藥物能攜帶的"子彈"越多,藥效就越好,同時它能搭載的"毒素"種類也越廣,毒副作用更低,研發出來的分子潛在戰斗力也就越強。
目前,映恩生物成功構建了DITAC(免疫毒素抗體偶聯平臺)、DIBAC(創新雙特異性抗體偶聯平臺)、DIMAC(免疫調節抗體偶聯平臺)、DUPAC(有效載荷抗體偶聯平臺)四個新一代ADC技術平臺。
在全球范圍內,映恩生物的四個新一代ADC技術平臺不僅緊跟時代,甚至引領發展,兼顧稀缺性與高價值屬性。
例如,DITAC是基于拓撲異構酶抑制劑的ADC平臺,不僅載荷符合國際主流研發趨勢,而且該平臺可以通過優化的毒素、連接子來拓寬治療窗口,進而改善療效和安全性。
而DIBAC更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雙特異性ADC平臺之一,具有較高的準入門檻。DIBAC平臺較傳統的單特異性ADC不僅能夠擴展靶向的腫瘤細胞,更具有靶點協同性以及相比于聯合療法的優勢潛力。在徹底進入雙打時代的ADC世界,DIBAC無疑能夠創造更多價值。
目前,公司已經建立了由13款自主研發的ADC候選藥物組成的豐富管線。有技術的同時,映恩生物還講究差異化策略。
以DB-1303為例,眾所周知,HER2 ADC賽道競爭激烈,而DB-1303進行了毒素升級。與DS-8201相比,其在Exatecan羥基乙酰基位置串入了環丁基。這一改進可以通過降低毒素活性的方式,帶來安全性的提高。同時,其還在適應癥方面下功夫,其首個適應證為子宮內膜癌,與已上市的同類藥物錯開,目前正處于全球單臂2期注冊研究階段,最早將于2025年向FDA申報加速批準。
另一款靶向HER3的管線DB-1310,適應證為非小細胞肺癌,目前大部分同類藥物研究集中在單藥的二線治療,但映恩生物的方向是與阿斯利康的奧希替尼聯用,治療EGFR TKI耐藥的EGFR突變NSCLC患者。
更重要的是,映恩生物的技術實力和差異化的管線得到了權威認證。
首先,是監管機構的認可。映恩生物的三項臨床階段資產(包括核心產品DB-1303及DB-1311以及關鍵產品DB-1305)已獲得FDA的快速通道認定。DB-1303已獲得FDA及中國藥監局針對特定適應癥授予的突破性療法認定。DB-1311還獲得了FDA孤兒藥認定。
其次,是大藥廠的認可。迄今為止,映恩生物已與BioNTech、百濟神州、Adcendo、GSK、Avenzo、三生制藥等國內外頂尖藥企達成BD協議,交易總價值超60億美元,其中截至2025年3月28日已收到約5億美元。顯而易見,映恩生物不僅能夠創造高額合作,并且能夠持續將合作潛在收益兌現。
從技術平臺到管線研發,映恩生物證明了其能夠在火熱的ADC賽道持續創造價值,但估值卻不高。IPO前,其投后估值不到3億美元,而國內上市的ADC藥企,科倫博泰市值超過600億港幣,百利天恒更是近千億人民幣市值。
考慮到實力并不遜色,因此巨大的市值差距,意味著映恩生物上市后會有不錯的市場表現,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其受到追捧了。
這也在告訴市場,IPO市場在回暖,但更重要的還是自身質地。
/ 03 / 見證更多中國創新藥的DeepSeek時刻
隨著映恩生物打響18A企業IPO重啟信號槍,未來我們勢必能夠在這一公開市場,看到更多中國創新藥的DeepSeek時刻。
原因不難理解。一方面,經過過去幾年寒冬的洗禮,國內創新藥企正在回歸biotech的初心,聚焦核心管線研發,將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另一方面,這些企業的發展,并沒有受到寒冬的影響,相反可能已經度過打基礎的階段,進入成長加速期。
正如映恩生物一樣,其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希望完成"趕超"到"引領"的過程。所謂"趕超",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在HER-2等被驗證過的靶點,通過技術的創新完成趕超,借此創收。然后通過"趕超"階段創造的現金流反哺創新,投入更前沿領域管線的研發,從而成為引領者。
也確實如映恩生物所想。目前,雖然還沒有商業化產品,但映恩生物通過BD的方式有著非常不俗的"自我造血"能力,2023年、2024年,映恩生物的經營活動所得現金凈額分別為8.16億元、2.86億元。
這也使得,公司的管線布局,已經開始進入"引領"階段:在雙抗ADC以及自免ADC領域,映恩生物已經有成果。
其中,映恩生物靶向B7-H3/PD-L1的雙抗ADC DB-1419,是潛在的FIC,目前,其I期臨床試驗已經啟動;在更少藥企涉足的自免ADC領域,映恩生物也已經有成果,其DB-2304 ADC產品,靶向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上的特異性靶點BDCA2,適應癥為系統性紅斑狼瘡,首個人體試驗正在澳大利亞進行中。
這些成果,本身就為其后續創造更豐厚現金流提供基礎,而隨著此次IPO募資的完成,其也具備更深厚的實力,將會進一步推動開發技術平臺的迭代,以持續突破ADC創新的邊界。在領跑ADC開發的路上,映恩生物將會越走越快,上演飛輪效應:
因為技術平臺的良好基礎,逐漸收獲更多管線、合作伙伴,推動技術的升級迭代,繼而帶來更多高質量的合作伙伴、管線,繼續形成正反饋,最終經營速度越轉越快。
當然,正如上文所說,映恩生物的表現,只是我國創新藥產業表現的一個縮影。更多領域,均在上演"從模仿,到趕上,到逐漸超越"的過程。而隨著他們有了資本市場的助力,也將加速發展,不僅持續上演中國創新藥的高光時刻,也會相繼成為市值巨無霸。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