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關稅沉浮,中國醫療器械此間孕育又一次變局。
憑借差異化的關稅政策,美國原本欲在推動本國制造業回流的同時,迫使各國在中美之間選邊,進而拼湊符合美國利益的全新世界經濟格局。
但在這場遭遇戰中,美國處于優勢地位的醫療器械高端制造業未在豁免清單之列,大幅加價之下,反倒給予了中國創新醫療器械新的破局空間。
為梳理關稅背后隱藏的風險與機遇,動脈網與十位創新醫療器械領域中的創業者、投資人進行了訪談。
危機之下,每個人對于國產醫療器械未來發展的預期都包含著各自的悲與喜。但他們都相信,為消除逆全球化帶來的不確定性,一個圍繞風險管理而生的醫療器械新生態已經萌芽。
數年之內,它將帶動供應鏈變革,為國內野蠻生長的創新醫療器械產業補上堅實的基底。
誰遇險?誰受益?
拆解關稅事件對于醫療器械的作用路徑,我們可將研究對象區分為"完全自研""完全進口""部分自研"三個方面。
"完全進口""完全自研"對應的醫療器械局面相對簡單明了。
譬如腔鏡手術機器人、部分心臟高值耗材、部分診斷試劑等細分領域,美國憑借技術優勢穩住全球龍頭位置,海內外無法提供同等水平的產品。國內短期之內要么停止采購,要么頂著價格壓力強行進口。無論哪種方式,都對我國高端診療服務的供給及前沿醫學科研的探索產生一定消極影響,且短期之內無法做出反制措施。
而對于部分醫美器械、中低端醫學裝備等產品,國內已經具備成熟的技術及供應鏈,已經實現"完全自研"。這些器械過去一直因為品牌、渠道等方面難以規?;腥胧袌?,關稅之下,他們反倒迎來了最好的機遇。
以射頻美容設備熱瑪吉為例,這是一個進口主導、高度集中的市場,頭部生產商索塔醫療占據國內三成的市場。2024年末,宇石科技、威脈醫療相繼獲得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若關稅政策持續居高不下,索塔將不得不在中國建廠,或是拱手相讓這一市場。
"部分自研"的醫療器械面臨的局面更為復雜。譬如CT這一常見設備,許多廠商雖然掌握了絕大多數核心技術,但球管與探測器中的某些零部件仍然需要向歐美進口。
目前,球管中依賴于進口的核心元件主要包含靶盤、軸承兩類。
據益騰科技聯合創始人胡源介紹:"我們能夠自行設計靶盤的結構,確認靶角、靶面等參數,但怎么將靶面和石墨焊接在一起,怎么合并TZM和鎢錸層,這些工藝還是海外要成熟一些,尤其是中高端的靶盤,國內技術還有進步的空間。"
軸承的情況也是類似。目前國內在陶瓷軸承、液態金屬軸承領域都已攻克了核心技術難題,但具體的制造還是要尋求海外企業的輔助。
材料方面,制作軸承的陶瓷以及作為窗口材料的鈹片需要進口。尤其是鈹這一類金屬,它的分布集中在巴西、俄羅斯、印度、美國等國家,美國產量約占全球的六成。國內近年雖也發現了鈹礦,但如果這一金屬大規模漲價或斷供,可能會對國內的制造業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再談CT探測器。芯晟捷創創始人商海明表示:"國內企業已經克服了很多中高端探測器面臨的技術瓶頸,但探測器中的高精度ADC、PDA、電源以及一些芯片還是需要向歐美進口,國內的供應鏈在這些領域還是比較弱勢。"
好在許多"部分自研"的醫療器械及其供應鏈并非美國一家獨大。從美國轉入日歐供應鏈雖然需要一定時間,卻也不至于遭遇"卡脖子"的風險。
相較于進口,出口方面的影響要小一些。中國2024年向美國出口的醫療器械包括以一次性醫用耗材、家用設備、康復輔具和口腔器械。關稅壓力下,這類企業可能不得不在短期內放棄美國市場,等待政策轉晴的那一天。
供應鏈全面國產化,并非最優解
面對關稅帶來的直接壓力與逆全球化隱藏的潛在風險,最為直接的做法是將供應鏈完整轉入國內,實現全方位的自研自產。
智束科技總經理胡銀富對于國內制造業的底層能力持樂觀態度,在他看來,要在國內復刻CT核心零部件涉及的整套供應鏈,2~3年時間完全可以做到。僅是球管方面的話,1~2年時間內也能擺脫絕大部分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依賴。
然而,他并不認為完全的供應鏈國產化是當下最好的解法。
"大型機械設備的制造通常需要各個國家的合力,這是一種更高效,也是經濟上多方共贏的做法。我們還是應該將更多精力放在新興技術的創新與突破上,不能看到一些業務的附加值高,就直接跑去靠低價吞掉別人全部業務,很多時候只會激起更強烈的貿易保護主義。"
更為重要的是,自建供應鏈,本身也意味著一種風險。
"現在整個CT市場的價格還是比較穩定的,價格方面幾乎沒有受到關稅政策的影響,說明企業基本上都能找到應對的策略。在這種情況下投資CT核心零部件的上游市場可能不會消除風險,反而是在制造風險。"商海明表示。
"這類元件多是跨行業的企業在做,單一醫療市場體量比較有限,技術難度卻不低,難以撐起研發投入。因此,一個公司若沒有足夠大的現金流與足量的用戶,很難在建成初期勝過歐洲、日本等國家或區域中的成熟供應商。"
同時,關稅政策本身具備極大的彈性,企業若是因為擔憂關稅而去建設新的非關鍵的供應鏈,建設過程需要至少一年時間,替代過程又需要數月到一年不等。一年之后關稅會如何變化,沒人能夠精準預測未來。
恩舍家族辦公室合伙人李晨曦認為:"相較于企業以個體為核心完全重建成熟產業鏈,行業內的頭部公司更應該與國內的上游有核心技術的企業、高校研究所及投資機構組建生態而非一味的單打獨斗,加快在一些技術壁壘高的核心部件進行突破。而對于一些獨立且規模較小的公司,更好的策略是深化自己與全球供應鏈的聯系,以便在新的危機到來時能夠找到"備胎",維持產品供需及價格體系的穩定。
當然,對于一些高端試劑、高端影像設備等產品,創新是解決"卡脖子"問題、化解斷供風險的唯一解法。如今,智束科技、芯晟捷創已經通過自研或合作優質供應商解決了大多數曾經國內制造難以觸及的問題,而要進一步推進前沿技術的向前發展,還需更多產業鏈中的企業合力。
承接這一波機遇,沒有想象中容易
再談機遇。當美國出口的醫療器械因為中國的關稅反制策略喪失價格競爭力,國內企業多少會因為這塊空出來的市場份額而受益。譬如,益騰科技、智束科技、芯晟捷創等OEM廠商都在加速與整機廠商的洽談,探討直接用國產球管替換進口球管的可能。
但醫療領域有其嚴肅性。實際操作中,合規方面的限制使得大多數企業都難以在數月之內消化增量市場,需要至少一年時間才能把握供應鏈變更帶來的機遇。
同樣以CT為例。胡銀富告訴動脈網:"根據現行《醫療器械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和《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球管作為CT整機的核心部件,其型號、品牌或供應商的變更屬于醫療器械注冊證中"結構與組成"的調整,需向監管部門申請變更注冊。
如果整機企業想要替換原有的萬睿視球管,需向監管部門申請變更注冊,大致需要6個月到1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醫療器械注冊證的變更。"
由于這一限制的存在,那些疫情過后便開始尋求讓自己供應鏈變得更安全的整機廠商,在關稅來臨時不會特別緊張;相反如果企業供應商單一或極度依賴美國供應鏈,那么它在短期內將遭遇轉換核心零部件的陣痛期。
可以預測,在本次關稅危機后,整機廠商在保留原有進口核心零部件渠道時,會額外找到一些能夠提供同樣技術參數核心零部件的國內廠商進行合作,規避斷供風險并保證自己能夠最快速度抓住機遇。這自然為國內核心零部件廠商們帶來了新的市場。
對于球管、探測器等核心零部件制造商而言,要承接下游的增量業務同樣需要承擔風險。
國內單家企業的球管銷售量約在100-200個,全國單一型號球管的銷售總量則是在200-400個。根據陽光融匯資本測算,2025年國內CT球管市場容量超3萬只/年,增量業務的需求遠超這些企業現有的規模,需要球管企業大幅擴充產能。
但球管這類產品不比消費電子。"企業不可能這個月還在1000的產能,下個月就提升到10000。"胡源告訴動脈網:"球管產能的擴充涉及設備的增加、人員的培養等等。國內培養一個熟悉產業的工人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所以這中間的空白不會太短。"
目前美國對中關稅已有松動的跡象,上游企業在決定直接建廠擴產前,需與下游廠商提前制定合作策略,共同捱過切換零部件的陣痛期,或許更能平衡球管廠商的風險和收益。
繞不開的"身份認可"
在這場關稅戰中,處于風暴中心的雖是GE醫療、美敦力、直覺外科這樣擁有美國背景的MNC,但已有向歐洲、日系企業外溢的趨勢。
為避免區域政策的變動,上述國家或地區中的許多MNC都已做了大量工作去對沖這些風險。如在多個國家建廠,或是積極推行本土化戰略,形成高端醫療設備的中國制造。這些前期的準備工作,雖說不能完全抵消沖突對其市場份額的削減,但也確實為他們爭取了一些復蘇的時間。
以GE醫療為例,該器械企業已在國內建立了完整的產學研團隊。尤其是在CT方面,GE醫療北京影像制造基地已是其全球最大的影像設備制造基地之一,供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每3臺GE醫療銷售的CT設備中,就有2臺產自北京經開區。
憑借GE醫療的全球工廠布局,它能夠逐步繞開美國,從全球其他區域的工廠進口零部件。有一些核心的元件,如球管中液態金屬軸承,只能通過美國的工廠采購,一定程度抬高了整機的生產成本與維保成本,GE醫療也能通過補貼、讓利等方式留著渠道,穩住價格。
但面對身份認可這一問題,GE醫療乃至眾多MNC只能在當下短期之內沒有解決。
他們可能需要數月或者更久時間才能逐漸重拾信任,甚至可能暫時撤出中國市場,以市場與企業的"雙輸"作為結局。
全球化終會回歸
無論關稅沖突最終走向何方,圍繞風險管理的內生醫療器械新生態已成必然,推動國內醫療器械供應鏈朝著更本土、更多元的方向邁進,進而為國內企業創造更多機遇。
但也需注意,這一內生生態必須堅持以創新為內核,而非貿易保護,而非對于MNC一味排斥。
2000年時,GE醫療找到遼寧卡斯特金屬材料發展有限公司,邀其生產超聲等設備使用的優質鋁合金鑄件。在GE醫療的助力下,卡斯特不僅在生產能力、人員配備與技術上實現了大幅提高,還通過引入數字化技術,在高端鋁合金材料的研發和制造領域實現了跨越式進展。
20余年發展,今日的卡斯特已將業務拓展至美國、日本、法國、以色列等國家,年平均業務量對比20年前成長了90倍,它進而帶動了國內整個超聲制造的產業升級。
因此,即便是在如今的數智化時代,我們依然需要MNC的入駐,保持競爭與合作并行,共同化解產業難題。
畢竟,短期內的逆全球化不能阻止長期中全球化的大勢所趨,唯有讓創新要素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才能加速醫療器械不斷向前突破,讓更多患者受益。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