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6億人次!這是初步統計的2024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類總診療量,也是自201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施行以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一個生動注腳。
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加快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中醫藥健康促進行動被納入健康中國行動……今年以來,以中醫藥法為“綱”的重磅政策密集出臺,彰顯著中醫藥在我國衛生健康事業中的重要角色,推動著中醫藥更好發揮其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建設健康中國中的獨特優勢。
歷經三十余載醞釀,我國第一部中醫藥領域的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法律——中醫藥法于8年前施行,這是中醫藥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醫藥法為中醫藥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航向”,推動了一系列配套法規和規范的出臺:從《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到《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中醫藥政策法規體系搭起四梁八柱;各項配套制度、醫保支持中醫藥發展以及加強中醫藥師承教育、科技體系建設、中藥材質量等方面政策,不斷為這一體系添磚加瓦。
在法律引領和政策支持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我國基本實現了地市辦中醫醫院全覆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全覆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97.1萬人;摸清了18817種中藥資源本底,中藥飲片抽檢質量整體合格率逐年提升至97%左右,中成藥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持續提升達到24.62%……
受益于這部法律,中醫藥事業和產業蓬勃發展,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健康獲得感。
中醫藥服務更加普惠可及——
武漢市硚口區,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設置了中醫診室、中藥房、中醫健康教育室,配備了中藥煎藥機、腰椎治療牽引床、電熱低頻治療儀等中醫診療設備,還成立了多個中醫藥專家工作室,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好中醫。
隨著中醫藥服務網絡延伸、服務能力提升,中醫診療量明顯增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監測統計中心初步統計顯示,2024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類總診療量超16億人次,較2023年明顯增長。僅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今年1月至5月的日均診療量就超過一萬人次。
中藥品種加速“上新”——
小兒黃金止咳顆粒、芪防鼻通片、小兒牛黃退熱貼膏……2021年中藥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以來,已有53個中藥新藥獲批上市,其中包括25個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中藥創新研發活力不斷增強。
不僅如此,兒童用藥上市數量不斷增加。2019年以來已有6個兒童專用中藥新藥獲批,為兒童用藥提供了新的選擇。
中醫藥文化火遍神州——
中醫藥學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其倡導的“春捂秋凍”“寒頭暖足”“寓醫于食”等養生理念和方法,在中醫藥服務和文化活動中日益深入人心。
中藥梳、藥枕、中藥香囊等文創產品熱銷,中式養生茶飲流行,中醫藥文化夜市火爆出圈,中醫夜校、夜間推拿門診吸引眾多年輕人……傳統中醫藥正以各種“新姿態”擁抱現代生活。
在中醫藥法指引下,中醫藥的“國際范兒”也越來越足:我國推動世界衛生組織制訂新一輪傳統醫學發展戰略;與世衛組織聯合舉辦2024世界傳統醫藥大會,形成一系列務實成果,籌備成立全球傳統醫學聯盟;推動國際標準化組織成立中醫藥技術委員會,發布121項中醫藥國際標準……
中醫藥學作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其價值還遠未被充分發掘:國家層面有待出臺中藥材種植養殖、采集、貯存和初加工的技術規范、標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可以在中醫藥人才培養、診療和知識普及中發揮更大作用;中醫藥“走出去”還需熟練掌握“國際通用語言”,加強國際合作……
如何讓千年智慧傳得更遠、走向更廣闊世界,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課題。
有理由相信,法律護航,中醫藥將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貢獻,“中華瑰寶”將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