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公立醫院設立「國際醫療部」的初衷主要是面向外賓提供醫療服務。如今,它不再只是一種服務補充,頂尖醫院瞄準的是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塑造國際品牌影響力、吸引頂尖醫學人才、推動前沿醫學科研創新的目標。
「公立醫院發展國際醫療是高質量醫院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的時代呼喚。」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在一份文件中如是說。
公立醫院的國際化探索能否真正「開源」并反哺醫院的整體發展?哪些先行醫院已形成了可借鑒的「標桿」模式?更重要的是,醫療服務的本質是價值交換,如何平衡患者、保險、醫院各自承擔的成本賬,讓這條路走得長久?
可提供更高質量服務 國際部是公立醫院的第二增長曲線?
近十幾年來,公立醫院的日子愈發艱難。這并非個別現象,而是整個行業的共同困境。隨著醫??刭M、藥占比考核、DRG/DIP 改革等措施的實施,醫院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不斷縮水。然而,與此同時,運營成本卻居高不下,人力成本逐年上漲,對醫療資源的需求也不斷增加。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公立醫院開始尋求新的收入增長點,成立國際醫療部便是其一。在公立醫院,國際部層次最高,相應的費用也最高。目前,國際醫療部主要集中在北上廣等城市的大型三甲醫院。
國際醫療部被視為「體制內的體制外」,公立醫院通過國際醫療部可以吸引更多自費患者,包括高凈值人群、外籍人士、外國游客等。這里不用走醫保通道,可以提供差異化服務、進行市場化收費,從而獲得更多收入。同時,也能提升醫院的國際化形象。
以北京協和醫院為例,公開資料顯示,同一職稱的醫師或者同一名醫師,在普通部出診的醫事服務費通常在30-100元之間;如果在特需部出診的醫事服務費大約是普通部的2-3倍,費用在100-300元之間;國際部出診的醫事服務費大約是普通部的10-12倍,費用約在600-1200元之間。
醫生喜歡國際醫療部,這里績效更高、環境更好、流程更順暢?;颊咭材芮袑嵏惺艿讲町惢?,這里無需排長隊、也不用搶號、環境好、服務細致。有在三甲醫院國際醫療接受治療的患者就曾表示,雖然國際醫療部的費用確實高得有點夸張,但體驗真是好。這里號源相對寬裕,提前1-3天約就可以約到了。而普通門診往往需要7天甚至更長時間預約,且普通部的號源也是最先被預約滿的。
不難看出,普通門診看病的患者太多,患者的問診時間也相應縮短,3-5分鐘屬于正常情況。國際醫療部則可以深度檢查,為患者提供更定制化的服務,也就是說只要你有問題就可以一直問下去。
回歸本源,收費更高、可以提供更優質醫療服務的國際醫療部是否已經成為公立醫院新的收入增長點?其實不然,起碼目前還沒實現。
有數據顯示,在一家頭部三甲醫院,一年總收入約為幾十億,國際醫療部年收入最好的狀態也就幾千萬到一兩個億之間,收入在總收入的占比不到5%。再加上運營成本高、患者數量不多、醫生時間有限等,很多國際醫療部也就處于收支剛平衡的狀態。
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國家對于公立醫院的定位堅持強調「公益性主體」,雖然公立醫院的國際化與公益性不矛盾,但是出于社會公平和醫療可及性的考慮,對于自費營收占比設限。政策明確要求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資源的10%。所以,公立醫院必須堅持「公益性」,是不能隨便開展特需服務的。
先行者已踏上征途
據醫療旅游協會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400萬人前往其他國家接受醫療護理。醫療旅游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醫療選擇。在國內,北上廣深等發達城市、沿海城市與國外城市交流相對更多,醫療旅游也相對發展更好,而內地城市比較薄弱。
北京的國際醫療的初步發展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年-2010年。這一階段公立醫院開始設立專門的國際醫療部或中心,標志著國際醫療服務的初步發展。在此階段,公立醫院還引進了部分外籍專家,開展特色診療項目,擴大服務對象,并開始探索國際醫療保險合作。據統計,「十三五」時期,北京為外籍患者提供診療服務約12.7萬人次。
202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表示進一步探索國際化醫療服務,穩步推進國際醫療試點工作,持續加大醫療領域對外開放力度。并以中日友好醫院為牽頭單位,建立國際醫療聯合體,在朝陽區構建國際化院前急救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國際醫療試點單位國際化醫療服務能力,加強國際醫療人才建設,還探索開展國際遠程會診、醫療文稿翻譯、國際保險支付等服務。
先行者已踏上征途。到2024年7月,北京市有協和醫院、友誼醫院等12家公立醫院獲批試點開展國際醫療服務。在規定范圍內,這些試點醫院可執行醫療服務收費自主定價、進口臨床急需藥品等創新措施,為外籍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
上海在國際醫療方面的探索大約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華山醫院、中山醫院、瑞金醫院、華東醫院、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等市級醫院率先開展涉外醫療服務;2020年,上海在社會辦醫中遴選出10家試點機構和10家種子培育機構啟動國際醫療旅游試點;2023年9月,上海將國際醫療旅游試點進一步擴展至高水平公立醫院,13家醫院被授予「上海市公立醫院國際醫療旅游試點單位」。
試點一年以來,上海國際醫療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效果。2024年,上海出臺了《國際醫療服務規范》,這是全國首個國際醫療省級地方標準,為醫療機構開展國際醫療服務提供工作指引。且在試點一年期內,試點醫院的國際醫療服務呈整體上升趨勢。2024年第二季度,這13家試點醫院國際醫療部門急診和住院服務量總計16.29萬人次,同比增長22%,環比增長15%。
2024年12月底,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上海國際醫療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要持續加強國際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涵蓋門急診、住院、預防接種、健康體檢、健康管理、中醫藥等國際醫療服務。規范公立醫院國際醫療部建設等。
發展國際醫療 需要更多依靠商保
與普通醫療相比,國際醫療部的費用結算有所不同,其費用較高且醫??赡懿挥鑸箐N,甚至需要完全自費。
一家北京某三甲醫院國際醫療部的負責人曾指出,由于公立醫院對賬目的要求很高,因此接待海外患者時最大的難題就是保險和外匯。沒有與醫院合作的海外保險公司,可能存在無法為患者支付的問題。
此前,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付晨曾在一場會議上指出,發展國際醫療要更多地依靠保險的渠道,尤其是商業健康險。因為這個渠道的客戶和國際醫療服務的對象之間高度重合。
今年1月,上海發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上海國際醫療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到促進商業健康保險發展。
具體內容包括,鼓勵國際醫療服務機構與商業保險機構簽訂服務合作協議,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完善商業健康保險支付政策,擴大商業健康保險在醫療機構國際醫療支付中的比例;依托商業健康保險在線理賠試點項目,開展商業健康保險直接結算;推進醫療機構與商業保險機構信息聯通,開展線上理賠;鼓勵在滬商業保險機構開發與特色醫療服務對接的健康保險產品以及跨境人士醫療險產品等等。
在2020年,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共同印發《北京市國際醫療服務發展改革創新工作方案》,其中,重點任務提到積極促進商業健康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有效銜接,試點開展實時結算,給予就診患者更多便利待遇和保障,促進國際醫療服務可持續發展。推進商業保險與醫療機構合作對接。
早在2022年,北京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國際醫療部就宣布逐步與醫療保險服務公司簽署協議,開展國際醫療門診和住院直付業務。當時,該院已完成與十余家醫療保險服務公司直付業務協議簽署,并與多家保險公司處于接洽和協議簽署過程中。
公開資料顯示,從2024年7月開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對手術和治療類項目的商業保險合作價格進行了調整,目前中山醫院已經與30多家保險公司達成了合作。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