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繼續。 DeepSeek正在掀起新一輪的AI醫療應用浪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超百家三級醫院已經官宣部署該款大模型,包括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清華長庚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等;與此同時,近30家醫療企業也宣布接入,涵蓋恒瑞醫藥、信達生物、聯影智元、圣湘生物、鷹瞳科技、智云健康、數坤科技... 多家醫院和醫療企業接入的背后是AI與醫療領域的天然適配,醫療領域也是AI最先落地的應用場景之一。目前,AI正在全方位滲入到醫療行業的不同環節,從影像診斷、病歷生成和質控、臨床決策支持、治療、預后判斷、遠程診療、智慧護理到疾病科普、健康管理、醫院管理等等。有觀點認為,作為新一代AI大模型,DeepSeek接入醫療系統可能會顯現出更大的潛力,更有望成為推動醫療行業智能化變革的重要之舉。 事實也的確如此。四川某三甲醫院影像科主任發文稱,該款大模條理之清晰,分析之全面,不亞于大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2月21日上線了基于DeepSeek的「創新藥臨床應用智能決策系統(IDICDS)」,可用于臨床用藥智能推薦、為患者提供精準醫療以及無縫對接臨床試驗;AI醫療公司鷹瞳科技發文表示,自研的萬語醫療大模型接入DeepSeek-R1模型后,其多模態分析體系可以通過一張眼底照片預知50多種疾病風險... 「AI與工業產品結合將會發揮更大的價值,有望重構整個醫療行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區副院長、武漢同濟航天城醫院院長曾曉勇對健康界表示,以針對癌癥的新藥設計為例,沒有AI的情況下,依靠科學家研究需要1000年才能完全闡明十幾萬種癌癥致病基因的蛋白構象,而利用AI可能兩年就可以完成。相信AI大模型會極大促進癌癥新藥的研發進度,「在可預見的未來,癌癥有望被攻克」。
為什么說它
跟醫療領域天然適配?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副主任醫師周國鵬對健康界指出,與此前的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不同,DeepSeek具有更強的理解和推理功能。 該模型經過訓練,能在回答問題前進行「思考」,具備獨立的推理過程,可以將任務拆解為成更簡單的步驟,并對這些步驟進行迭代處理,且在給出最終答案前識別并糾正錯誤。
(來源:DeepSeek官網) 在思考過程中,如果發現有矛盾的地方,模型會自我糾錯,這意味著模型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這樣就擁有一種負反饋能力,等于把模型原本的思維限制在一個可靠的核心范圍內,讓它生成的內容比原來傳統大模型生成的內容更可靠和合理。此前的生成式大語言模型存在生成的答案表面看似通順、實則邏輯不通的問題。現階段來看,即使不是滿血版本,DeepSeek都能達到一個相對比較滿意的思考過程,并獲得理想的答案。」 實際上,思考模式類似于模擬了人的思維方式,即拆解發散,然后做歸納匯總,再得出結論。此前就有觀點指出,依靠邏輯能力沉淀而成的思考能力,有望成為大模型的「第二增長曲線」。 周國鵬坦言,憑借著這些性能,現在的AI模型越來越接近「人工智能」了,之前更偏向于是一種機械式的學習,這對行業的沖擊還是相當大的。比方說,之前醫療問題被視為難啃的「硬骨頭」,大部分是小樣本學習,領域內可能沒有足夠的高質量數據訓練模型,因此常會出現假陰性和假陽性問題。但現在DeepSeek可以迅速通過小樣本學習訓練出自有模型,并用于實際場景,從而讓模型在醫療領域中更出色地執行各種任務。 「盡管DeepSeek在各領域均有廣泛應用潛力,但其在醫療領域的適應性尤為突出,有望成為核心應用場景之一。」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學數據科學中心主任、研究員李棟對健康界指出。 李棟進一步闡釋了DeepSeek在醫療領域的三大優勢: 首先,其具有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處理能力,能夠高效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在病歷記錄、報告撰寫等醫院場景中具有天然優勢; 其次,其具有卓越的多模態數據整合能力,臨床醫學涉及視頻、音頻、影像、文本、波形等多種數據形式,能夠處理這些多模態數據,并在CT、核磁、超聲、心電等醫學影像診斷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 第三,開源免費的特性,這降低了醫院和藥企本地化部署的門檻,有助于推動其在醫療領域的深度應用。
AI應用要找到合適醫療場景落地
不要人云亦云,只看表面
7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在2018年東方心臟病學會議上,與AI機器人「小葛」的一場對話,首次向心血管學界展示了人機協作診療的構想。
7年后,構想成為現實。「技術的爆發式發展遠超預期。」2月26日,葛均波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聯合研發的觀心大模型CardioMind beta版發布儀式上感慨道,「當年我們討論的還是AI能否理解醫學知識,如今它已經能夠深度參與疾病診斷和臨床決策。」(見《頂級三甲醫院領銜,中國首個心血管專科AI醫生發布》)
AI在不斷打破技術天花板。毫無疑問,DeepSeek是當前AI大模型中的「當紅炸子雞」,患者利用DeepSeek求醫問診和開處方、近90家三級醫院探索將DeepSeek用于醫院管理、病歷生成質控、影像診斷、智能輔助診斷... 李棟強調,眾多醫院已認識到DeepSeek等AI大模型與醫療深度融合的價值,并積極推動AI在醫院場景中的應用。他認為,AI醫療時代已然來臨,醫院應充分利用AI提升醫療效率、改善醫療質量、降低醫療費用,并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從而使患者真正享受到優質的AI醫療服務。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周儉在觀心大模型CardioMind beta版發布儀式上透露,中山醫院在干部大會上多次明確提出,必須積極擁抱AI技術,否則將面臨被時代淘汰的風險。「AI目前尚不能取代醫生,但善用AI的醫生才符合未來發展趨勢」。 周國鵬也表示,醫院對AI普遍持認可態度,不進則退,醫務人員必須主動迎接新技術,適應好、利用好新工具,與技術共存,跟上技術變革的腳步。在擁抱新技術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知識,盡可能尋找到最佳的應用場景。 「事實上,通用AI大模型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早就到來了。我們一定要積極擁抱新技術,找到合適的場景去落地。」三博腦科醫院管理集團副總經理兼首席信息官孫吉讓對健康界表示。 周國鵬還提醒道,「新事物的出現一開始總是會很受歡迎,很受追捧,但是一定要沉淀下來,結合實際需求開發適合的應用,挖掘實際的應用價值。不要人云亦云,只看表面。」
大模型有助于釋放更多人力
到臨床服務中
傳統AI的發展模式往往強調「大即是好」,追求超大量數據和高算力芯片,不計成本堆算力訓練模型,ChatGPT是這種思路下的典型例子。 然而,DeepSeek摒棄了這種方式,轉而采取更加精細化、高效率的訓練策略。同時,DeepSeek選擇了開源的生態模式,商業本質是「技術普惠化+場景閉環化」,通過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門檻,將其滲透到企業核心流程與個人高頻需求中。 「數字平權」是周國鵬對DeepSeek的概括,他表示,開源免費使用是其火熱的重要原因之一。開源之下,新技術不再束之高閣,各行各業都可以自由使用,人們可以真正體驗到數字平權。而之前的模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數字資源卡脖子;英偉達AI科學家Jim Fan也稱贊DeepSeek是「真正開放的前沿研究,賦能所有人」。
(來源:周國鵬提供) 在廣泛應用大背景下,這款「國運級」大模型能為醫療領域帶來哪些變革? 周國鵬認為,更智能、成本更低的大模型會推動整個醫療體系發生巨大變化。以人工智能輔助醫療決策為例,這項工作對人力的需求會下降,這樣可以釋放更多人力資源投入到臨床服務中,從而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李棟則展望了DeepSeek可能給醫療行業帶來的三大變革: 一是重塑醫療結構,其有望彌合醫療資源不平衡的現狀。通過對該款大模型進行專業訓練,可將其應用于各級醫院,包括三甲醫院的醫聯體和社區醫院,從而促進醫療資源的均衡配置。 二是革新傳統診療模式,重塑醫患關系。其有助于降低醫學門檻,使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病情和醫學知識,從而促進醫患之間的雙向互動,使患者更積極地參與到診療過程中。 三是改變醫學生培養體系。大模型有望提升醫生的培養效率,加速培養進程。例如,通過模擬疑難雜癥場景,幫助年輕醫生快速積累經驗,縮短醫生的培養周期。 「總結來說,我對DeepSeek在醫療行業的應用持樂觀態度的,相信AI大模型會為醫療行業帶來積極的變革。」李棟說。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